当前位置:首页 > 淀山湖归园(华侨公墓) > 文章详情

新闻资讯殡葬礼仪

原创文章 淀山湖归园(青浦) 2016-03-02 8676人阅读

     殡葬,简单地说就是处理死者的方法,是人类经过自然淘汰,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织部分。单从字面看,“殡”为灵枢,“葬”则为埋葬,古人所谓“藏也”,合起来可理解为逝者的保存处理方式。而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们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发展出不同的殡葬方式,土葬、火葬、天葬(或风葬)、水葬、悬棺葬等等,而从这些不同的葬法所表达的共同愿望可以看出,殡葬的起源与人类初期的灵魂不灭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的主要文化内涵便是“灵魂”。人们相信,人与万物都有灵魂,灵魂就是万物的主体,没有灵魂,一切皆不存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把相信人并且也相信所有动植物都有灵魂的信仰,称为“万物有灵论”’。之所以原始人对灵魂有如此的认识是源自于他们的梦境,因为梦中他们从事着和白天相似的事情,甚至见到死去的人,他们认为梦中的一切是独立于身体以外的另一个“自我”,这就是灵魂。他们相信灵魂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它会永恒存在,甚至祸福人类。恩格斯关于灵魂不死的现象的讨论正是由此而来。他认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2既然灵魂可以不死,那么善待死者的肉体便可以使灵魂得到慰藉,从而使生者得到庇佑。在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下,不对亡者尸体随意的抛弃,而是加以处理和保存的方式便成了最早期的丧葬形式。
传播仪式观是上海墓地
    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在传播信息论、传播技术论、实证传播论外,提供了从人类文化传承角度考量传播的另一种视角。凯瑞的仪式观着重强调了“共同的场域”的概念,提出受众通过共同参与某个庆典或仪式而产生情感体验的模式。传播被看作是“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是“共同信仰的表征”,是“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是“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
    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去看文化具有其本身的复杂性,因为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形式的全部剧目的任何地方开始阅读和结束……也可以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换,以寻求更广泛的联系或者对比,甚至可以比较不同的文化形式以便确定它们各自的特征。2虽然传播仪式观所研究的文化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研究的任务确是相同的,这就是抓住人们对存在所做的解释,同时把这种解释系统化,使他们之间更接近。这是一个从小视角产生大理论的过程,研究特定的仪式、戏剧、诗歌、神话等,并“慎重的将某种文化或某种生活结构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传播仪式观文化的研究取向。而殡葬礼仪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借由殡葬仪式这种形式将古往今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赋予时间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仪式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而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研究,不是将传播仪式简单的理解成为线性的传播—获取的过程,在更深的层面上将其视为参加一场神圣的弥撒仪式。3在参加这个仪式的过程中,学到什么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在参与规则化的仪式程序的过程中带给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强化和升华。
点赞
162人已点赞

更多精彩文章